国宝牛皮华鬘

保存图像

image 全画面表示
  • 牛皮華鬘 附 残欠 一括
  • 13面 附 残片一套
  • 牛皮 彩色 镶金线
  • 平安时代 11世纪
  • 奈良国立博物馆
  • 751(工154)

华鬘据说起源于古代印度用来献给贵族的鲜花花圈,后来被佛教用来当作「庄严具」(指佛教的装饰),挂在佛殿横梁或梁柱间的横板等处。在日本以牛皮、金属、木材、玉、绢等不同材质制成华鬘以代替原来的鲜花,形状以「团扇形」的横宽椭圆形居多。
本作是团扇形的牛皮华鬘,为京都东寺(教王护国寺)的传世品。现存共有十三面及部分残片,都是将牛皮透雕涂漆,铺上白土做为底层然后加上彩绘。十三面的样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表现鲜花的「宝相华纹」作为底纹(宝相华纹是一种唐草状的连续花纹,流行于中国唐代与日本奈良、平安时代),上面有两只相对的「迦陵频伽」(指佛教极乐净土中人头鸟身的神鸟),中央则表现出以往是用来绑成束鲜花的「总角」(指蝴蝶结形,在日本将这种结形称为总角),而两只迦陵频伽各捧着装有花的花笼,用来散花以礼赞佛菩萨。另外一类则是以总角为中心,全面布满宝相华纹。
十三面的风格各有差异,在绘有宝相华纹与迦陵频伽的华鬘上,至少就混合有三、四种风格,因此很难想象这十三面原来是同一组作品。其中,表现最优美的「登号」与「知号」两面华 中,迦陵频伽的身躯以朱线描绘,衣服镶以细致的「截金」(将金箔细切用来装饰的技法),可以看到平安佛画的代表性技法。此外,在绘有宝相华纹的华鬘上则同时运用了「纭繝彩色」(指邻色渐层晕染的技法)及截金的技法。
在推测为十二世纪前半所制作的岩手中尊寺的金铜透雕华鬘中,也可以见到以宝相华纹为底纹,配上相对的迦陵频伽的图样。但相较之下,本作具有落落大方的气派,因此可视为是更早的作品。这十三面的华鬘,当初到底是用于东寺的哪个佛殿中已无记录可寻,但其制作年代可推测为十一世纪左右。

部分一览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