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副马鞍以其精致的螺钿和优雅的形态在华丽的中世螺钿马鞍中脱颖而出。前鞍桥和后鞍桥的外侧呈凸起状,细长的鞍爪使马鞍的重心提高,这些特征与中世早期马鞍的沉稳造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入平安时代后期以后,多数马鞍的前鞍桥边缘都刻有双弧相连形的缺口,但这副马鞍较为罕见,其缺口呈半月形。整副马鞍髹黑漆,前鞍桥和后鞍桥的内外两侧皆以螺钿工艺装饰。螺钿使用了将夜光蝾螺磨薄而制成的贝片,并将其雕刻成轮廓线不满1毫米宽的镂空纹饰,这些纹饰表现了菊花的花枝、蜻蜓和蝴蝶等。细致的纹饰构图以及选用适当材料使其贴合马鞍曲面的精湛技艺,可以说展现了中世螺钿工艺的高超水准。
连接前后鞍桥的鞍脊表面采用洒满稠密金银粉的“诘梨子地”髹漆工艺装饰,呈现出别样意趣。鞍脊背面留有“福嶋扫部助/所持之”“庆长拾三年/三月吉日/取替之”的墨书,由此考证该马鞍为福岛高晴(1573-1633)之物,于庆长十三年(1608年)更换了鞍脊。这副马鞍曾为明治(1868-1912)至昭和(1926-1989)时期的实业家益田孝(1848-1938,号钝翁)的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