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座下框内刻有铭文,可知为“高屋大夫于丙寅年为死别夫人祈愿而造”。关于“丙寅年”的年代比定,现有推古14年(606年)及天智5年(666年)两种说法,但目前尚无定论。前一种说法认为:强调修长体形以及图案化处理的衣纹等属于古式表现手法,且饰物整体简朴,难以认为其与同样有“丙寅年”铭文且比定为天智5年(666年)的野中寺弥勒菩萨半跏像为同时代作品。而后一种说法则认为:三面头饰及胸饰的形式是白凤时期雕刻中常见的新元素。因此探究本像的古式及新式是一大论点,而其年代定位可能会对飞鸟及白凤时代雕刻的样式观产生重大改变,因此本像可以说是雕刻史上不容错过的作品之一。佛像纤细而又柔软的肉身、灵活运用铸痕表现的头发、从腰部展开并覆盖台座后面的的衣裙,都充分表现出各个部位的质感,其造型风格在古代金铜佛像之中尤为出众。
本体及台座采用一次铸成,腰部以下内部为中空。腰部之上的上半身部分为实芯,头部内部的发髻下缘有较大空洞(可能为铸造气孔)。腰部以下的铜层较厚且整体厚度均匀,各处可见细小铸造气孔,但铸造效果良好。中空部内沿背面中央有铁芯抽出的痕迹,台座下框还有部分施有镶金的部位。除了头饰背面及后头部之外,佛像整体(包括铭文的刻线内部)的镀金基本保留完好,现已确认佛像的头发色彩为群青,眉、髭须、胡须为墨绘。
[铭记](台座下框)
“岁次丙寅年正月生十八日记高屋”大夫为分韩妇人名阿麻古愿南无顶礼作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