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传入日本的中国制檀木像先例之一,相传源于多武峰(tounomine)。像为白檀香制,身长约1尺3寸,以璎珞装饰的庄严容姿,与记载有十一面观音造像法的经典如出一辙,但右手挂有玉珠及璎珞,头上面中有獠牙上突相的菩萨面,由此可知本像系融合了6世纪至7世纪中叶翻译而出的3本经典的内容制造而出。
头部略大于身体比例,头上面是在头顶雕刻出的碗状头饰上穿过榫头卯孔(hozoana)而嵌入的。弓形长眉,闭目冥想状的面貌,可以看出其与印度古普塔样式的内省、沉静的表现手法之间具有共通性,7世纪玄奘(genjyou)、王玄策等人前往天竺并带回了印度佛像,可以认为这与当时中国盛行印度风格佛像的造像风潮有关。
观音像身体上细致刻有胸饰、臂钏、璎珞,下腹略为突起,其上裹有僧祗支(sougisi,即僧人所穿衣服),同时表现出天衣(tenne)、衣裙下摆(mosuso)的张力,佛光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左右对称的抽象表现形式,都展示出此像为写实风格的法隆寺九面观音像的先行样式。
从以上各点来看,可以推测其制作年代大致为7世纪中叶。
此外,现在头上面之中的髻顶(keicyou)面、左侧4面、左前臂(zenhaku)中部前侧、右手持物(jibutsu)、璎珞、天衣的脱离本体的一部分、台座等都是后来加工修补上去的,头上后侧的大笑面、左足榫头等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