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文化财多宝千佛石幢

保存图像

image 全画面表示
  • 中国
  • 1基
  • 石制
  • 通高554.0
  • 辽代 大康10年(1084)
  • 九州国立博物馆
  • D1

  幢,是将装点佛堂内部的幡组合成六棱形或八棱形的柱状构筑物,其中石造的称为“石幢”,最早出现在中国隋代。目前发现的众多石幢幢身刻有陀罗尼经等经文,此石幢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日本从镰仓时代起盛行制作石幢,除了此作品外,另有一座石幢被评定为日本的国宝,两座获评重要文化财产。此石幢外观细长,基本形态为八棱形,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共有十个构件。幢顶部分为宝珠和挑檐八角宝顶,幢身分大小两段,以盘盖相隔,基座由三层莲台及两段束腰共五个部分组成。幢身和小幢身上雕刻有供奉在佛龛里的尊像、梵文陀罗尼经以及铭文。幢身的八个面并不等宽,宽面和窄面交替出现,若仅看宽面呈四棱柱样式。幢身上的铭刻显示愿主为“广法院大众九名”,并刻有“大康十年”(1084年)的制作纪年,铭文附近的浮雕以圆润温和为特征,此石幢可作为研究辽代佛教雕刻的重要参考。另外,石幢上的造像主题多样,有如来坐像、比丘立像、飞天和载歌载舞的菩萨、妙音鸟及覆莲等。这些浮雕分浅浮雕和高浮雕,除雕刻深浅不一以外,其样式也存在时代差异。一般认为,像石幢这样细长的石造构筑物在岁月的洗礼中往往会经历数次倒塌,其构件很可能被多次修补、替换或转用于他处。此石幢各个构件的石材也不尽相同,且不同构件之间的衔接面凹凸不够吻合,可以确定该石幢目前的样子并非制作当时的原貌。刻有大康十年(1084年)与大元国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以及明永乐三年(1405年)疑为基座重修的铭文等,也反映了上述事实。昭和二年(1927年),福田政之助先生将此石幢捐赠给恩赐京都博物馆(现京都国立博物馆),其后长年在该馆馆区及主馆进行展示。平成十七年(2005年)时,值九州国立博物馆开馆,此石幢被迁移至九博。为确保观众的安全,博物馆在免震建筑的基础上,还专为石幢施加了地板免震结构,并在其周围设定了禁区。目前此石幢展示于九博四层文化交流展厅内。

部分一览

Loading